書的香是人類文明的標記,書的香是人類智慧的合成。當您打開了書卷,那便是您智慧與文明的開端。
人類的知識,人類的智慧,因了書才得以記錄,才得以流傳。從羊皮紙的書寫,到竹帛簡的記錄;從古騰堡的活字印刷,到畢昇的刻制膠泥,千百年來,全世界的人們都在為書而嘔心瀝血著。
在紙張發(fā)明之前,中國人的記事、文化傳播是從刻寫甲骨、鑄鑿金屬器物開始的。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上記載了商代社會生活、政治制度、時間紀年等大量的信息;周代的青銅器皿上,刻寫著周時的人們是如何的生活、有著怎樣的服飾,以及種種社會制度和禮節(jié)的實行。我們從陜西所出土的毛公鼎、大盂鼎上文字可見,其記敘事件之詳細,表達情感之豐富,今天讀來依然讓人感動。毫無疑問,我們完全可以把這些青銅器上的文字看成是一部古書。
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的豐富,人們需要記錄這些生活經(jīng)驗,需要傳播這些生活知識,需要傳播這些文化觀念,狹小的銅器表面已經(jīng)不能滿足這種需要了。所以,人們就把書寫的載體轉(zhuǎn)移到了石頭之上,也因了石質(zhì)的堅硬,古人的這些生活知識、文化觀念才得以長期保存了下來。因此,數(shù)千年以后的我們便從這刻在石頭上的書里讀到了中國古代人的文明與智慧。
《秦石鼓文》《漢熹平石經(jīng)》《魏三體石經(jīng)》《唐開成石經(jīng)》……如此宏大、眾多的石刻文字,在全世界的文明史上堪稱罕見,它們是中國書籍發(fā)展史上的經(jīng)典與不朽之作。
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在青銅器、石碑上刻寫文字的同時,人們也開始在較為輕便的竹木簡與絹帛上書寫文字了。至秦漢時期,竹木簡、絹帛上的書寫已經(jīng)更趨完善與廣泛。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上有這樣的記述:“劉向典校書籍,先書竹,改易寫定,可繕寫者以上素”。“素”就是白色的絹帛??梢?,當時人的書寫是簡帛互用的。
魏晉以后,造紙術(shù)日漸提高,到了隋唐時期,典籍、詩文已多用紙張來抄寫了。然后再把這些抄寫裱成卷軸,這樣既便于保存,也便以閱讀。古代時,把一部竹簡書稱之為“一篇”,把一部絹帛書稱之為“一卷”。后來,古籍中常用的“卷”來表示書的章節(jié),這即是從古代書卷的形式而來的名稱。
有人說唐人寫本基本上都是佛教經(jīng)書,更有人把敦煌所出的唐人手書統(tǒng)稱為“唐人寫經(jīng)”,這顯然是不全面的。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唐人寫本如《說文》《辯亡論》《籯書》以及日本人澀江全善《訪古志》上所記載的古代書籍等,完全可以展現(xiàn)出唐人手寫抄本的豐富與精湛。
唐代時雖多是將書籍抄寫裝成卷軸,但同時也有一些版印書籍的初步形式,如單頁的詩文,單頁的佛語等。在我們的中學語文課本里,大家都曾讀到過宋人沈括《夢溪筆談》上的一篇文章:“版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始印五經(jīng),已后典籍皆為版本……”馮瀛王是唐末五代周時的一個人物,那時,在他的倡導下,開始了印制儒家的典籍《九經(jīng)》,開始有了線裝、冊頁形式的書籍行世。到了宋代,線裝書籍無論從雕版印刷到裝訂裝飾已經(jīng)完全成熟,并且還有了版畫插圖的出現(xiàn)。由于刻書技術(shù)的成熟,書籍不僅作為閱讀、學習知識的工具為世人所重,同時,也成為一種商品而得到廣泛的流傳。
前輩藏書家說,元刻之書源出于宋,但又勝于宋本,這是指元版書的校對更加精審,版式、印刷更加完美,特別是元代刻書流行使用著名書法家趙孟頫的書體上版,圓潤疏朗,養(yǎng)人眼目。所以,精刻的元版書更受后世藏家們所青睞。
明代人刻印書很是講究,除了多使用白棉紙外,他們創(chuàng)造的套色印刷更是把中國古代的印刷術(shù)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從黑紅雙色套印,到黑、紅、蘭、綠、硃五色套印,書上的每一種顏色代表了某一家的評論與批校,條理清楚,一目了然。這種套色印刷的形式把書籍文化的內(nèi)涵與功能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出來,無論是閱讀、收藏都可稱是在追求盡善盡美。此中翹楚者應數(shù)吳興閔齊伋、凌濛初二位,他們是明代套色印刷的推動者和標志性人物,版本學上稱他們所刻的書為“閔凌刻本”。當然,明代南京、北京司禮監(jiān)所刻的《十七史》,人稱“南監(jiān)本”、“北監(jiān)本”,疏朗可式,亦可稱善,不必以舊文人的觀念來對待“監(jiān)本”與“內(nèi)府本”,實際上“監(jiān)本”、“內(nèi)府本”無論從寫校、刻印、裝潢上都不會比局刻本、私刻本差。另外,明朝各藩王府的刻書、明代藏書家毛晉汲古閣的刻書,也是各具特色而為后世所重。
清代在文化上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反復,但清代《四庫全書》的編撰,以及武英殿刻書處的設立,無疑為清代書籍事業(yè)的發(fā)展注入了動力。加之書局本,私刻本的補充,清代的刻書質(zhì)量顯然也不低于前代。
清末民初時期,新的印刷科技手段被引進中國,除一部分文人運用活字排版、手工雕版印刷了少量的精美詩文集,以保留傳統(tǒng)美術(shù)之外,民國時期大量的書籍都是采用了鉛字排版與石版印刷的技術(shù)。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因而文化傳播的范圍、效果也就更廣。
《書香門第》以近三百余件,一百六十多個品種,將中國書籍的產(chǎn)生發(fā)展、特色與文化內(nèi)涵直觀地用實物表現(xiàn)了出來。分為《文明的足跡》《書香四溢》《敬惜字紙》三部分。
《文明的足跡》是以中國書籍的發(fā)生、發(fā)展為線索,展現(xiàn)了中華文明發(fā)展的歷程與特色。從甲骨文拓本、石鼓文拓本、歷代石經(jīng)拓本,漢代、三國竹木簡、《唐人寫經(jīng)》、宋人所刻《鸚鵡寫經(jīng)》、元代刻書《玉海》、明代內(nèi)府所刻《五倫書》、明代唐藩刻《文選》、明代版畫刻書的代表《三才圖繪》等。再有清代的《硃批諭旨》《巾箱小品》、民國的排印本《日知錄》等作為遞進,展示中國書籍的文化與中國歷史的文明。
《書香四溢》展示了從宋代至民國時期各種書籍的版本形式、印刷特色,用百十件古籍展示出了中國古代刻書的高度水平,充分張揚出了中國古籍文化的魅力所在。這里有宋版佛經(jīng)、元版佛經(jīng),以及國內(nèi)各大圖書館均未見收藏的大字本宋人蔡沉撰寫的《書集傳》、明代著名叢書《百川學?!贰⒚鞔~活字的代表《太平御覽》、清代陜西地方精刻本《華山全圖》、民國時期陜西通志局排印本《關中叢書》,集陜西古代先賢著作五十四種,共九十六冊,蔚為大觀。
《敬惜字紙》用“敬惜字紙”這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特有的現(xiàn)象,來展示中國人在熱愛讀書、崇敬讀書的氛圍中是如何來感受書籍文化魅力的,以及由熱愛讀書而帶來的文化現(xiàn)象和價值追求。由這些文化現(xiàn)象即可了解到中國人的價值追求的核心就是:通過熱愛讀書,崇敬讀書,并且通過努力修養(yǎng)而達到一個終極的目標——書香門第。
中國人千百年來通過讀書這種自我修養(yǎng)的方式,達到書香門第的追求歷程,就是中國文明的追求歷程。書能養(yǎng)人,書能開智。打開書卷,感受書的香氣,只要您熱愛讀書,其中的妙處您自然就能體會得來,那光明地智慧也必然會屬于您。